当代史第十一章剖析教材.ppt

上传人:惹人阿 文档编号:3099578 上传时间:2021-04-10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9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史第十一章剖析教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当代史第十一章剖析教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当代史第十一章剖析教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当代史第十一章剖析教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当代史第十一章剖析教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一章 由两极走向多极化、 合作竞争和变革的世界 一、旧国际格局的动摇与美苏争霸态势的 演变 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 四、新旧交替时国际关系的特点,思考题: 1、分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简介尼克松主义 的内容;美实施尼克松主义的具体措施。 2、简述苏联70年代全球称霸的具体步骤。 3、简述东西方第二次缓和的背景和具体表现,4、简述20世纪70-80年代,美、日、西欧三足 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5、分析20世纪90年代新旧格局交替时期国际关 系的特点。 6、分析里根新遏制政策的背景和内容,参考书目: 二十一世纪日本对外战略研究 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历

2、史原点 日美关系史 大博弈 大国格局(上下) 美日同盟关系走向 中美关系史全编 日本对话无偿援助实录,一、旧国际格局的动摇与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 (一)尼克松主义 1、背景: (1) 美实力的下降: 1968年财政赤字已累计达605亿美元; 出现了两次美元危机; 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占比重下降; 在资本主义阵营中的霸主地位逐渐丧失,2)苏联地位的上升: 经济实力:苏经济实力1950年相当于美的30%, 1970年上升为60%; 军事实力:1969年底苏联洲际导弹数赶上美国; 60年代末开始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 苏联已拥有对美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 (3)第三世界影响的加强: 不结盟运动和第三

3、世界形成,2、内容: (1)1969.7.25,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 第一、美国将恪守所有条约义务; 第二、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的自 由,或威胁某个我们认为其生存关系美 国安全的国家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 第三,在涉及其它形式的侵略的场合,我们将 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 和经济援助,2)提出“新和平战略” : -“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 (3)提出新的军事战略:即“现实威慑战略”。 -以“一个半战争”替代“两个半战争” 3、尼克松主义的推行: (1)结束越南战争; (2)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3)对苏推行“缓和”外交; (4)重新调整与西欧、日本的关系,二)苏联

4、的全球进攻战略: 1、欧洲: 苏联在欧洲布署了80%左右的中、远程导弹; 70%的海军力量; 74%的空军和空防军力量; 苏联在东欧有31个精锐师,其中1/2是坦克师; 苏联还占据了核力量的优势地位,2、亚洲:以越南为据点进行辐射式扩张: 1978.11,苏越签订友好合作条约,控制马六甲; 1979.12,苏军入侵阿富汗; 1978.6, 北也门和南也门先后发生政变,苏联 借机渗入,控制红海,南下波斯湾; 1969.3月和8月,苏联还先后入侵中国的珍宝岛 和新疆铁列提克地区; 1980年,苏提供的武器占印度进口武器的66,3、非洲: 1975年,苏联利用古巴武装干涉安哥拉; 1976年,企图颠

5、覆苏丹; 1971年,签订苏埃友好合作条约,提供援助, 苏联、古巴等先后向17个非洲国家派遣军事人员,苏联还在非洲7个沿海国获得20多处可供使用的港口、机场、导弹储存地和军事通讯站等。 4、拉美: 苏联长期支持古巴,并通过古巴插手尼加拉瓜,支持萨尔瓦多游击队,甚至派遣飞机、军舰到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显示实力,三)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1、东西方关系第一次缓和(60年代-70年代末) 1972.5,尼克松访苏,战后第一个访苏的美总 统,双方会谈后签订: 美苏相互关系原则; 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防卫系统协定; 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 1975年,美苏谷物贸易协议、美苏石油协议

6、,欧安会: 苏联提议召开欧安会的目的: 通过会议确认战后欧洲国家边界有利于自己的现状,使目前东欧地位合法化; 分化西欧国家和美国的关系,排挤美国在欧洲的势力,发展同西方的经贸关系,美国同意召开欧安会原因: 担心被置身于全欧会议之外; 想通过会议,削弱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实现东西方人员和思想的“自由交流”,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以促其和平演变,会议召开: 1975年,35国首脑在赫尔辛基召开会议, 签署了最后文件又称赫尔辛基宣言,其中包括指导与会国之间关系原则的宣言、关于建立信任的措施和安全与裁军的某些文件、人道主义和其他方面合作、经济科学技术和环境方面的合作。对边界现状、信任措施和贸

7、易人员往来方面做了规定。 中欧裁军会议:(略,2、第二次东西方缓和 (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1981-1985) 背景:一是美国经济经过七十年代的调整开 始回升,越战后遗症消失; 二是苏联全球进攻把美国逼到了战略防 线的边缘,要点:1981年里根提出“里根主义”。 A 重振美国经济实力,通过发展高科技, 抢占太空“高边疆”,巩固霸主地位; B 以实力为后盾,同苏全方位争夺,即经济 竞争、军备竞赛拖跨苏联;有限推回; C 军事上立足于在第三世界国家打“低烈度 战争”,排挤苏联; D 维持和加强同盟国的“战略一致,措施: 一是争夺第三世界:低烈度战争指的是支持亲苏 政权中的反叛力量; 二是在核战略

8、和核军备方面,从数量竞争转向质 量和技术竞争,由同等毁灭机会转向寻求建 立攻防结合的系统,以求成为最后的赢家。 -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 :简称SDI。 美国总统里根在1983年提出, 1985年1月4日正式由美国政府立项开发,正式名称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 计划共分四个阶段: 1985-1989为研究阶段; 90年代为系统发展阶段; 2000年后为部署阶段; 2005年为最后完成阶段。 估计整个“星球大战”总投资将达上万亿美元,其核心内容是: 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

9、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激光、高能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 由于计划的费用昂贵和技术难度大,加上苏联的解体。美国在已经花费了近千亿美元的费用后,于20世纪90年代宣布中止“星球大战计划,影响: 使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趋向质的变化; 推动了高新技术领域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 使单纯的军事较量向综合国力竞争转化; 苏联不堪重负,提出新思维外交,主动退出 竞争,两极格局开始走向解体,2)第二次缓和的背景和具体表现 背景: 苏联由于与美全球争霸,背上沉重的包袱; 美强硬外交,大规模扩充军备,财力消耗大,具体体现: 第一,1987年以后,美国不

10、再强调拖垮苏联及其“加速发展战略”,明确表示支持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 第二,由不愿同苏联达成重大裁军协议,不给苏联喘息时机,变为愿意作重大裁军交易; 第三,美国改变了对阿富汗和柬埔寨两场战争的态度,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欧共体成为多极世界的一极; 欧共体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实体: 到1990年,共同体国内生产总值达6.2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5.39万亿)和日本(2.94亿),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0%,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组织,2004年欧盟成员国25个,此次扩大是欧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欧盟的面积将增加22%,人口增加20%,形成一个人口约4.5

11、亿,面积为400万平方公里、国内生产总值达10万亿美元,囊括除独联体、巴尔干外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大欧盟,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 依赖与竞争并存的对美关系: 依赖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即欧共体希望得到美国为首的北约的“保护”,竞争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彼此间的贸易摩擦; 有别于美国的对苏东政策: 西欧的对苏东战略是“防务加缓和”,且更侧重于缓和; 发展同第三世界的经济政治关系:洛美协定等,二)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外交 1、 经济实力的增强: 进入70年代初,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 进入80年代,又进入一个新时期: 1983年,日本的汽车、造船、电子计算机、机器人等产品量均居

12、世界第一; 1986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19585亿美元, 海外净资产1804亿美元,成为世界头号债权国; 1987年,世界最大股票市场由纽约转到东京,2、日本外交 七十年代日本外交: 1972.7.27,田中内阁外相大平正芳指出日本向美“一边倒”的时代结束,转而实行以“对美协调为主轴”,以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等距离多边外交政策: 1972.9, 同中国恢复邦交; 1973.8,日美发表联合公报,日美合作; 1973.9,田中访欧,同欧洲确立伙伴关系; 1973.10,日苏联合声明,就日苏和约谈判; 1973.11,“新中东”政策,支持阿拉伯国家,八十年代日本外交: 自80年代初开始,

13、外交总体方针为“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一是科技立国或文化立国; 二是战后政治总决算,即建设“日本模式”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 三是国际国家,即政治大国,日本的修宪之路: 日本宪法第九条: (1)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2)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日本的四次修宪高潮: 第一次发生在50年代末; 第二次在60年代中期; 第三次高潮是80年代初; 第四次发生小泉纯一郎任首相之时,小泉纯一郎时期: 2001年10月29日,参议院通过: 反恐怖特别措施法 将自卫队活动范围扩大

14、到国际公海及“当事国同意的外国领域”,成为允许自卫队在战争期间开赴外国领土的第一个法律; 自卫队法修正案:遇紧急事态可赴海外运送日本人 海上保安厅法修正案: 赋予海上保安官对“非法”登上日本岛人员实施逮捕的权限,2005年10月通过新宪法草案: 将第九条改为“为了确保我国的和平与独立以及国家和国民的安全,保持以内阁总理大臣为最高指挥官的自卫军”。 并“为了确保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可以进行国际协调活动,以及在紧急状态下维持公共秩序,或者为保护国民的生命和自由而展开活动,三)美国实力下降 1、美国经济实力下降 从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看: 50-72年 美为4.6%,法为5.9%,西德7.9%, 日

15、本14.5%,英2.9% 从占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看,只有美英处于下降趋势。 以48年同70年相比,美由54.6%降为37.8%, 英由10.2%降为5.4,从出口贸易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看,只有美英处于下降趋势。 以48年70年,美由32%降为15.2%, 英由11.1%降为6.9% 从在世界黄金和外汇储备所占比重看,只有美英处于下降趋势。 以50年70年比,美由49.6%降为15.5%, 英由6.9%降为3,2、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和美元危机 第一次:1960.10,标志着美元霸权地位开始动摇; 第二次:1968.3,这次美国被迫宣布实行黄金双价制; 第三次,70年代初,1971.

16、5,美尼克松宣布美元不再兑换黄金,同时宣布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3、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 1971.12,美国被迫同意将美元贬值7.8%,即从35美元=1盎司黄金,贬为38美元=1盎司黄金,至此美元不仅不能兑换黄金,而且一再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三、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 (一)南北关系 1、苏联入侵阿富汗(1979.12-1989.2) 1979.12.27,苏联军队大举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的扩张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88年4月,在联合国主持下签署解决阿富汗问题协议,内容: 巴阿互不干涉,阿难民自愿返回家园; 美苏提供国际保证,和平解决阿富汗问题; 苏军从1988年5月

17、15日撤兵,89年2月撤完,2、苏联、越南入侵柬埔寨 (1)越南控制老挝和入侵柬埔寨 1977.7,越南与老挝签定了为期25年的友好合作条约; 1975年5月,越南在中越边境挑起争端; 1978年12月,越南对柬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二)南北对话 第一阶段: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开始通过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和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组织和发动变革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第二阶段:从70年代初开始,南方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斗争进入新的阶段。1973年阿拉伯产油国家的联合行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的联合行动; 第三阶段:进入80年代后,把重点转向加强集体自力更生、实现南南合作方面

18、,三)南南合作的发展 南南合作:即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 南南合作的意义: 互利互惠,相互支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南南技术与经济合作近年来取得重要进展。 主要反映在: 首先,随着国家的发展能力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参加了外部资助的技术合作活动,而且自己发动并资助此类活动; 第二,技术合作事业已从单一的培训或考察学习为主转向更高级和复杂的交流形式; 第三,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从双边和区域安排为主发展为区域间和全球规模的安排,第四,传统的机构支持逐渐让位于更加面向私营部门的活动; 第五,传统的横向技术合作正朝着更加具有活力的南-北-南三角合作转变; 第六,技术合作已从自发和特设性质活动演变成为更为深思熟虑和着眼长远的战略性倡议; 第七,典型的一对一双边技术合作活动正在被包括一大批国家和团体的多边活动所取代,四、新旧交替时国际关系的特点: (一)两极格局瓦解对世界的影响 1、缓和与紧张并存 2、军事对抗被经济竞争所取代 3、经济利益与经济“冷战” 4、东西方力量失衡 5、南方战略地位暂时下降,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1、世界经济权力结构显多极化趋势, 2、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3、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机械/制造 > 机械/模具设计

一课资料网交流QQ群:678591818  侵权投诉客服QQ:2935355895 copyright@ 2020-2024 www.ek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0048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