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经典综合题.doc

上传人:3399888 文档编号:34688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经典综合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细胞生物学经典综合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细胞生物学经典综合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细胞生物学经典综合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细胞生物学经典综合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经典综合题1.GFP是什么?叙述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答:GFP是绿色萤火蛋白,对特异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定性定位用,将GFP基因与某种蛋白基因融合,在表达这种融合蛋白的细胞中,可直接观察到该蛋白的动态变化应用:1通过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证明了膜蛋白的流动性。用抗鼠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绿色荧光)和抗人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红色荧光)分别标记小鼠和人的细胞表面,然后使两种细胞融合,10min后不同颜色的荧光在融合细胞表面扩散,40min后可观察到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均匀的分布在融合细胞表面,这一实验显示了与抗体结合的膜蛋白在质膜上的运动。在某些细胞中,当荧光抗体标记时间继续

2、延长,已均匀分布在细胞表面的标记荧光会重新排布,聚集在细胞表面某些部位,即所谓成斑现象或聚集在细胞一端即成帽现象,这两种现象进一步显示了膜蛋白的流动性。但膜蛋白并不都是自由运动的,膜蛋白因为与细胞骨架结合而限制了膜蛋白的运动2.如何利用细胞同步化方法研究细胞生物学?答:细胞同步化方法经常用于研究细胞周期中在同种细胞组成的一个细胞群体中,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为了某种目的,人们常需要整个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时期。自然界存在的细胞周期同步化过程称为自然同步化周期同步化也可人工选择或人工诱导,统称为人工同步化。人工选择同步化指人为的将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分离出来,从而获得不同时期的

3、细胞群体。有丝分裂选择法:如: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单层培养细胞,大量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变圆,从培养瓶壁上隆起,与培养瓶壁的附着力减弱,若轻轻振荡培养皿,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会从瓶壁上脱落,悬浮到培养液中,离心培养液可获得分裂期细胞,将其悬浮于培养液培养,细胞开始同步分裂,同时进行细胞周期运转,由此可获得不同时相细胞,此方法被广泛采用,优点:因为未经药物处理能真实反应细胞周期情况,且细胞同步化效率高;缺点:分离的细胞数量少密度梯度离心法:裂殖酵母不同时期的细胞在体积和重量上差别显著,可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不同时期的细胞。优点:简单省时,效率高,成本低;缺点:对大多数种类细胞不适用药物诱导法:所有细胞被

4、同步化在细胞周期中某一特定时期。有DNA合成阻断法和分裂中期阻断法两种DNA合成阻断法:采用低毒或无毒DNA合成抑制剂特异抑制DNA合成,而不影响其它时期的细胞进行细胞周期运转,从而将被抑制的细胞抑制在DNA合成期的实验方法,原理:目前采用最多的DNA合成抑制剂是TdR和HU。将抑制剂加入培养液并继续培养一段时间(TG2+TM+TG1),所有细胞被抑制在S期;因为此时细胞可能处于S期中的任何时期,其时间区段仍然较宽,若去除抑制剂,细胞仍不能有效进行同步运转,因而采用两次DNA合成抑制剂处理,将细胞最终抑制在G1/S期交界处狭窄的时间区段。抑制剂去除后细胞就可进行同步细胞周期运转。步骤:将抑制剂

5、加入培养液S期细胞立刻被抑制,继续培养一段时间(TG2+TM+TG1)后所有细胞被抑制在G1/S期交界处;洗脱TdR更新培养液后阻断于S期的细胞开始复制DNA并沿细胞周期运转;再向培养液中第二次加入TdR,培养一段时间后所有细胞被抑制在G1/S期交界处;洗脱TdR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获得S期和G2期不同时间点的同步化细胞。优点:同步化效率高,适合于所有体外培养的细胞体系分裂中期阻断:某些药物如秋水仙素等可以抑制微管聚合,能有效抑制细胞分裂器形成,将细胞阻断在细胞分裂中期。处于间期的细胞受药物影响小可继续运转到分裂期,因而在药物持续存在情况下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量逐渐累积,将分裂期细胞培养可得大量分裂

6、中期细胞,它可继续分裂并进行同步运转,从而获得G1期不同阶段细胞。优点:操作简便效率高;缺点;药物毒性大,处理时间过长,所得细胞不能恢复正常细胞运转在实际工作中常把几种方法并用以获得大量同步化细胞。条件依赖性突变株在细胞周期同步化中的应用,将与细胞周期调控有关的条件依赖性突变株转移到限定条件下培养所有细胞便被同步化在细胞周期中某一特定时期。,3.BrdU答:用于测定细胞周期长短的标记物,通过标记DNA复制和细胞分裂指数观察测定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适用于细胞种类构成相对简单,细胞周期时间较短,周期运转均匀的细胞群体,BrdU不具放射性因而对细胞周期无干扰,检测被标记的细胞可用抗BrdU抗体

7、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4.膜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答:1膜的不对称性是指膜脂和膜蛋白的不对称性膜脂的不对称性是指同一种膜脂分子在膜的脂双层中呈不均匀分布。糖脂的分布表现出完全不对称性,其糖侧链都在质膜的ES面(质膜的细胞外表面),所以糖脂仅存在于质膜的细胞外小页。糖脂的不对称分布是完成其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磷脂分子不对称分布可能与膜蛋白不对称分布有关膜蛋白的不对称分布:膜周边蛋白和内在蛋白在质膜上都呈不对称分布,膜蛋白的不对称分布是指每种膜蛋白分子在膜上有明确的方向性。如细胞表面受体,膜上载体蛋白都是按一定方向传递信号和转运物质的,与细胞膜相关的酶促反应也都发生在膜的某一侧面,特别是质膜上的糖蛋白,

8、其糖残基均分布在质膜(ES)面。各种生物膜的特征及其生物学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膜蛋白的不对称性是生物膜完成时间和空间上复杂有序的各种生理功能的保证膜的流动性是生物膜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膜脂的流动性:脂分子的侧向运动,由脂分子本身性质决定,脂肪酸链越短,不饱和程度越高,膜脂流动性越大。温度对膜脂运动由明显影响,各种膜脂都有其不同的相变温度,在生物膜中膜脂的相变温度由组成生物膜的各种脂分子的相变温度决定,在细菌和动物细胞中常通过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调节膜脂的相变温度以维持膜脂的流动性;在动物细胞中胆固醇对膜的流动性也起调节作用。胆固醇分子既有与磷脂分子结合限制其运动的作用

9、,也有将磷脂分子隔开使其更易流动的作用。最终效应取决于上述两种作用的综合结果,多数情况下,胆固醇的作用是防止膜脂由液相变为固相以保证膜脂处于流动状态膜蛋白的流动性:通过荧光抗体免疫标记实验证明了膜蛋白的流动性。用抗鼠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绿色荧光)和抗人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抗体(显红色荧光)分别标记小鼠和人的细胞表面,然后使两种细胞融合,10min后不同颜色的荧光在融合细胞表面扩散,40min后可观察到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均匀的分布在融合细胞表面,这一实验显示了与抗体结合的膜蛋白在质膜上的运动。在某些细胞中,当荧光抗体标记时间继续延长,已均匀分布在细胞表面的标记荧光会重新排布,聚集在细胞表面某些部

10、位,即所谓成斑现象或聚集在细胞一端即成帽现象,这两种现象进一步显示了膜蛋白的流动性。但膜蛋白并不都是自由运动的,膜蛋白因为与细胞骨架结合而限制了膜蛋白的运动膜的流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细胞骨架不但影响膜蛋白的运动,也影响其周围的膜脂的流动。膜蛋白与膜脂分子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膜流动性的重要因素5.去垢剂答:一端亲水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试剂,分离子型去垢剂和非离子型去垢剂。常用的离子型去垢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可使细胞膜崩解并破坏蛋白内部非共价键引起蛋白质变性; 常用的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X100,可使膜崩解,但可保持有生物活性的膜蛋白6.clathrin(网

11、格蛋白)答:真核细胞通过胞饮作用完成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的跨膜运输,将物质从质膜运往胞质以及从胞内体到溶酶体的运输。由胞饮泡介导转运,胞饮泡的形成需要网格蛋白帮助,网格蛋白由重链和轻链组成的二聚体。当配体与膜上受体结合结合后,网格蛋白聚集在膜下一侧形成质膜内凹,称网格蛋白有被小窝,一种小分子GTP结合蛋白在小窝颈部装配称环,结合蛋白水解GTP引起颈部缢缩,最终脱离质膜形成网格蛋白有被小泡。网格蛋白有被小泡也负责蛋白质从高尔基体TGN向质膜,胞内体或溶酶体和植物液泡运输7.liposome答:是脂质体,根据磷脂分子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制备的人工膜。单层脂分子铺展在水面时,极性端插入水相

12、非极性尾部面向空气,搅动后形成极性端向外而非极性端在内的分子团或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用来研究膜脂和膜蛋白生物学性质的材料;脂质体中裹入DNA可用于基因转移;裹入不同药物可用于治疗疾病;与单抗技术结合,可使药物更有效的作用于靶细胞以减少对机体损伤8.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拆合答:细胞培养:是将从机体取出的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的技术。包括原核细胞如细菌,真核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和四膜虫;动植物细胞和病毒细胞的培养。动物细胞培养类型:原代培养细胞(从机体取出后立即培养的细胞),传代培养细胞(适应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持续传代培养的细胞),细胞株:传代细胞传4050代次后仍是正常二倍体,并有接触抑制行为

13、;细胞系:亚二倍体,接触抑制丧失。植物细胞类型:原生质体培养 (体细胞培养):经无菌培养诱导分化最终长成植株或进行体细胞杂交获得杂交植株;单倍体细胞培养:花药培养。从小孢子直接发育成胚状体长成单倍体植株或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出芽和根最终长成植株。非细胞体系的培养细胞融合: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现象。动物细胞融合用灭活的病毒或化学物质介导。基因型相同的细胞融合成同核融合细胞,基因型不同的细胞融合成异核融合细胞细胞拆合;为了研究核质相互作用,把真核细胞的核质分离,然后把不同来源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相互配合,形成核质杂交细胞的技术叫细胞拆合。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类型。物理法:用机械方法

14、去核将其它细胞核注入去核细胞质中。化学法:用松胞素B使细胞产生排核现象,再用离心技术将核质分离,使核与另一胞质融合9.Taxol.Colchicie.Philloidin(什么用? 标记的Philloidin可以染色F-action.答:Taxol是紫杉酚.Colchicie是秋水仙素,它们是微管特异性结合药物用低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活细胞可立即破坏纺锤体结构,秋水仙素并不直接破坏微管而是阻断微管蛋白装配成微管。结合有秋水仙素的微管蛋白可装配到微管末端,但组织其它微管蛋白加入紫杉酚能促进微管的装配,并使已形成的微管稳定,但这种稳定性的增加对细胞是有害的,使细胞周期停止于有丝分裂期,所以为行使正常

15、的微管功能,微管处于动态装配和解聚状态是重要的Philloidin是鬼笔环肽,是微丝特异性结合药物,由毒蕈产生的双环杆肽,与微丝有强亲和作用,使肌动蛋白纤维稳定,抑制解聚,只与F肌动蛋白结合不与G肌动蛋白结合,荧光标记的鬼笔环肽可清晰显示细胞中的微丝10.怎样知道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的S期?11PCC.答:PCC是染色体超前凝集,M期细胞与其它间期细胞融合后,间期细胞发生形态各异的染色体凝集,称为PCC。G1期PCC为细线状,S期为粉末状,G2期为双线染色体状。说明M期细胞可以诱导PCC,M期细胞中有诱导染色体凝集的因子11.怎样知道细胞机体内有mpf活性?答:MPF即细胞促分裂因子,是一种使多

16、种底物蛋白磷酸化的蛋白激酶;由M期周期蛋白形成的复合物。功能:启动细胞从G2期进入M期的相关事件将HELA细胞同步化在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然后将M期细胞与其它间期细胞融合后,间期细胞发生形态各异的染色体凝集。与M期细胞融合的不同间期细胞产生的PCC形态不同。G1期PCC为细线状,S期为粉末状,G2期为双线染色体状。说明M期细胞可以诱导PCC,M期细胞中有诱导染色体凝集的因子即MPF用非洲爪卵做实验用孕酮诱导卵母细胞成熟,将诱导成熟的卵母细胞的细胞质注射到卵母细胞中,可以诱导后者成熟,再将后者的细胞质注射到新的卵母细胞中,后者又被诱导成熟,在将刚被诱导成熟的卵母细胞的细胞质注射到另一些新的卵母细胞

17、中,仍可诱导卵母细胞成熟,所以再成熟的卵细胞的细胞质中有MPF可诱导卵母细胞成熟12.从G2-M期与CDK1激酶的调控机制.答:CDK1激酶即MPF或P34CDC2,由P34CDC2和周期蛋白B结合成。P34CDC2蛋白在细胞周期中含量稳定,而周期蛋白B含量呈现周期性变化。P34CDC2和周期蛋白B结合后才表现激酶活性。所以CDK1激酶活性首先依赖于周期蛋白B含量的积累,周期蛋白B在G1期晚期合成,通过S期,含量不断增加,到达G2期,含量达到最大值。随周期蛋白B含量达到一定程度,CDK1激酶活性开始出现。到G2期晚期阶段,CDK1活性达到最大值并一直维持到M期中期阶段。CDK1激酶通过周期蛋白

18、某些蛋白质磷酸化,改变其下游的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启动其功能,实现其调控细胞周期的目的。CDK激酶活性受多种因素综合调节,周期蛋白与CDK结合是CDK激酶活性表现的先决条件,周期蛋白与CDK1结合形成复合体后,mik1和CDK激酶催化CDK1Thr14,Tyr15,Thr161磷酸化,然后在CDC25催化下,其Thr14,Tyr15,去磷酸化,才能表现出激酶活性,CDK1激酶即MPF或p34cdc2, p34cdc2本身没有激酶活性,但当其与有关蛋白结合后,其基酶活性才能表现出来,它使多种蛋白底物磷酸化,从GM过程中起中心调节作用。14比较干细胞,癌细胞.永生细胞,终末分化细胞的生长特点.(永生

19、细胞与癌细胞是同一概念吗?)答:细胞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细胞都是全能性细胞。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培育成正常的植株;动物细胞核移植实验证明细胞核具有发育全能性高等动物细胞随着胚胎发育,细胞逐渐丧失了发育成个体的能力,仅具有分化成有限细胞类型及构建组织的潜能,这种潜能称多潜能性。具有多潜能性的细胞称干细胞干细胞分化模式: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及构建组织的潜能,如小鼠胚胎发育囊胚期的原始内层细胞造血干细胞:成体中具有分化成多种血细胞能力的细胞单能干细胞:仅具有分化成某一种类型能力的细胞终末分化细胞:干细胞最终形成的

20、特化的细胞类型。由于分化程度高,一旦生成后则终生不再分裂,如横纹肌细胞,血液多型核白细胞在生物整个发育过程中,细胞由全能性细胞逐渐转化成多能或单能干细胞,但细胞核始终保持其分化的全能性,大多数细胞保持其完整的基因组或染色体组不变,克隆羊多莉(将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的卵细胞中)进一步证明了终末分化细胞的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癌细胞: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某些分化细胞的生长与分裂失控,脱离衰老和死亡的正常途径成为癌细胞。癌细胞的细胞类型与特征相近,但基因组突变形式多样。特征:细胞生长与分裂失去控制,具有无限增殖能力,成为“永生”细胞。具有扩散性,癌细胞的细胞间粘着性下降,具有侵润性和扩散性,这是癌细

21、胞的基本特征。在分化程度上癌细胞低于良性肿瘤细胞,且失去了许多原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间相互作用改变(识别改变;表达水解酶类;产生新的表面抗原)蛋白表达谱系或蛋白活性改变(胚胎细胞蛋白、端粒酶活性升高)mRNA转录谱系的改变(少数基因表达不同;突变位点不同,表型多变)染色体非整倍性恶性转化细胞同癌细胞一样具有无限增殖的潜能:在体外培养时贴壁性下降,失去接触抑制,培养时对血清依赖性降低,当将恶性转化细胞注入易感动物体内,往往会形成肿瘤15细胞周期主要变化.答: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一个有序过程。其间细胞遗传物质和其他内含物分配给子细胞。细胞周期时相组成

22、:间期,G1,S,G2,M: 有丝分裂期, 胞质分裂期。细胞沿着G1SG2MG1周期性运转,在间期细胞体积增大(生长),在 M 期细胞 先是核分裂,接着胞质分裂,完成一个细胞周期。G1:与DNA合成启动相关,开始合成细胞生长所需要的多种蛋白质、RNA、碳水化合物、脂等,同时染色质去凝集。G2:DNA复制完成,在G2期合成一定数量的蛋白质和RNA分子,DNA复制与组蛋白合成同步,组成核小体串珠结构S期DNA合成不同步M期:即细胞分裂期,真核细胞的细胞分裂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遗传物质和细胞内其他物质分配给子细胞。有丝分裂:标志前期开始的第一个特征是染色质开始浓缩形成有丝分裂染色

23、体;第二个特征细胞骨架解聚,有丝分裂纺锤体开始装配;Golgi体、ER等细胞器解体,形成小的膜泡;这种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在前期末,染色体主缢痕部位形成一种蛋白复合物称为动粒;间期动物细胞含一个MTOC,即中心体,在S期末,两个中心粒在各自垂直的方向复制出一个中心粒,形成两个中心体。当前期开始时,2个中心体移向细胞两极,并同时组织微管生长,由两极形成的微管通过微管结合蛋白在正极末端相连,最后形成有丝分裂纺锤体。前中期:核膜破裂成小的膜泡,这一过程是由核纤层蛋白中特异的Ser残基磷酸化导致核纤层解体纺锤体微管与染色体的动粒结合,捕捉住染色体每个已复制的染色体有两个动粒,朝相反方向,保证与两

24、极的微管结合;纺锤体微管捕捉住染色体后,形成三种类型的微管;不断运动的染色体开始移向赤道板。细胞周期也由前中期逐渐向中期运转。中期:所有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标志着细胞分裂已进入中期,着丝粒微管动态平衡形成的张力确保染色体正确排列在赤道板上,排列在赤道面上的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产生向极运动后期:大致可以划分为连续的两个阶段,即后期A和后期B后期A,动粒微管去装配变短,染色体产生两极运动后期B,极间微管长度增加,两极之间的距离逐渐拉长,介导染色体向极运动末期:染色单体到达两极,即进入了末期,到达两极的染色单体开始去浓缩,核膜开始重新组装,Golgi体和ER重新形成并生长,核仁也开始重新组装,

25、RNA合成功能逐渐恢复有丝分裂结束 胞质分裂开始于细胞分裂后期,在赤道板周围细胞表面下陷,形成环形缢缩,称为分裂沟。分裂沟的位置与纺锤体极性微管和钙离子浓度升高的变化有关。胞质分裂开始时,大量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在中心体处组装成微丝并相互组成微丝束,环绕细胞,称为收缩环。收缩环收缩、收缩环处细胞膜融合并形成两个子细胞。与动物细胞胞质分裂不同的是,植物细胞胞质分裂是因为在细胞内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而将细胞分开减数分裂:细胞仅进行一次DNA复制,随后进行两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意义:确保世代间遗传的稳定性;增加变异机会,确保生物的多样性,增强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减数分裂是生

26、物有性生殖的基础,是生物遗传、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保证。过程:遗传物质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S期持续时间较长,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期I配对联会、基因重组,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排列在中期板上,第一次分列时,同源染色体分开。前期I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等五个阶段。形成联会复合体,同源染色体间遗传物质重组,产生新的基因组合16细胞周期的主要检验点,各起什么作用.答:细胞周期检验点是细胞周期调控的一种机制,主要是确保周期每一时相事件的有序、全部完成并与外界环境因素相联系。主要有G1期检查点,S期检查点,G2期检查点,纺锤体装配检查点G1期检查

27、点:在G1期晚期有一特定时期,如果细胞继续走向分裂则可以通过这个时期进入S期,开始合成DNA并继续前进,直到完成细胞分裂。在芽殖酵母中,这个特定时期称为起始点,起始点过后细胞开始出芽,DNA开始复制。在其它真核细胞中称为限制点或检查点。起始点是G1晚期的一个基本事件,细胞只有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才能完成这一基本事件。G2期检查点:细胞能否进入M期受G2期检查点控制,检查DNA是否完成复制,细胞是否已生长到合适大小,环境因素是否利于细胞分裂等17.P53答:P53是肿瘤抑制基因,其产物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人肿瘤有关基因中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正常细胞凋亡并不要求其参与,在依赖于P53蛋白的细胞凋

28、亡中,P53基因通过调节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凋亡的18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答:线虫凋亡研究发现ced3,ced4基因促进细胞凋亡,ced9基因阻止ced3/ced4的激活,抑制细胞凋亡。Ced3哺乳类同源物是ICE,即Caspase1,Caspase家族与凋亡:Caspase活性位点是半胱氨酸,裂解靶蛋白位点是天冬氨酸残基后的肽键,因此称为Caspase,Caspase活化,胞外信号分子诱导的细胞凋亡途径,Caspase自身以非活化的Procaspase存在,其激活依赖于其他的Caspase在它的天冬氨酸位点裂解活化或自身活化凋亡信号通路:当细胞接受凋亡信号分子(Fas,TNF等)

29、后,凋亡细胞表面信号分子受体相互聚集并与细胞内的衔接蛋白(Adaptor protein)结合,这些衔接蛋白又募集Procaspases聚集在受体部位,Procaspase相互活化并产生级联反应,使细胞凋亡。下游Caspases活化后,作用底物:裂解核纤层蛋白,导致细胞核形成凋亡小体;裂解DNase结合蛋白,使DNase释放,降解DNA形成DNA Ladder;裂解参与细胞连接或附着的骨架和其他蛋白,使凋亡细胞皱缩、脱落,便于细胞吞噬;导致膜脂PS重排,便于吞噬细胞识别并吞噬。Bcl-2是一种原癌基因,是ced-9在哺乳类中的同源物,能抑制细胞凋亡;与线粒体及内质网膜相结合;Bcl-2蛋白的羧

30、基末端有一穿膜的结构域;Bcl-2家族成员的基因中,常常含有三个保守的Bcl-2同源区,即BH1,BH2和BH3线粒体与细胞凋亡:当Caspase8活化后,它一方面作用于Procaspase3,另一方面使Bid裂解成2个片段,其中含BH3结构域的C-端片段被运送到线粒体,与Bcl-2/Bax的BH3结构域形成复合物,导致细胞色素C释放。CytC与胞质中Ced4同源物Apaf-1(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结合并活化Apaf-1,活化的Apaf-1再活化Procaspase9,最后引起细胞凋亡19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答: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死亡。凋

31、亡细胞将被吞噬细胞吞噬。生物学意义: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自稳平衡的保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方面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质膜反折,包裹断裂的染色质片段或细胞器,然后逐渐分离,形成众多的凋亡小体,凋亡小体则为邻近的细胞所吞噬。整个过程中,细胞质膜的整合性保持良好,死亡细胞的内容物不会逸散到胞外环境中去,因而不引发炎症反应。相反,在细胞坏死时,细胞质膜发生渗漏,细胞内容物,包括膨大和破碎的细胞器以及染色质片段,释放到胞外,导致炎症反应20差别基因转录.答:是一种重要的调控机制,在特定时间真核细胞通过差别基因转录选择性合成蛋白质。在胚胎发

32、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及暴露在不同刺激下的细胞其表达基因均不相同。转录调控由很多蛋白质即转录因子的作用主导21癌细胞答: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某些分化细胞的生长与分裂失控,脱离衰老和死亡的正常途径成为癌细胞。癌细胞的细胞类型与特征相近,但基因组突变形式多样 22细胞决定答:一个细胞接受了某种指令,在发育中这一细胞及其子代细胞将区别于其它细胞而分化成某种特定的细胞类型 ,即在形态结构功能等分化特征尚未出现前就已确定了细胞的分化命运23全能性答:细胞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细胞都是全能性细胞。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培育成正常的植株;动物

33、细胞核移植实验证明细胞核具有发育全能性24试述转分化的过程及其意义答: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的现象称转分化。转分化要经历去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去分化是指分化细胞失去其特有的结构与功能变成具有未分化细胞特征的过程。如植物体细胞形成未分化细胞群愈伤组织为去分化现象,愈伤组织进一步诱导其再分化成根和芽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最终长成植株。生物界普遍存在再生现象,包括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与整体水平的再生。不同的多细胞有机体再生能力有明显差异,植物比动物再生能力强,低等生物比高等生物再生能力强。人和高等动物只具有组织水平的再生能力。再生能力随个体年龄增大而下降。意义:再生现象从另一个

34、侧面反应了细胞的全能性。在不同物种中,细胞分化状态的可塑性不同。DNA的复制有利于重新编程和获得新的分化状态。在再生过程中有些细胞不涉及转分化。25管家基因,奢侈基因,周期蛋白.管家基因(house keeping gene):所有细胞中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如微管蛋白基因,糖酵解酶系基因,核糖体蛋白基因 奢侈基因:或称组织特异性基因,是指不同的细胞类型进行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产物赋予各种类型细胞特异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特异的功能。周期蛋白:在研究海胆卵细胞时发现两种蛋白质的含量随细胞周期进程变化而变化,一般在细胞间期内积累,在细胞分裂期消失,在下一个细胞周期

35、中又重复这一消长现象。根据执行调节功能的不同时相分成G1期周期蛋白,M期周期蛋白。都含有周期蛋白框,介导周期蛋白与CDK结合,调节CDK激酶活性26与有丝分裂直接相关的亚细胞结构变化答:与有丝分裂有关的亚细胞结构有中心体,动粒与着丝粒,纺锤体1中心体:一种与微管装配和细胞分裂密切相关的细胞器。静止期动物细胞都含有中心体。由两个中心粒构成。间期细胞中,微管围绕中心体装配,中心体与微管合称星体。当细胞走向分裂时,星体参与装配纺锤体。中心体在在细胞周期过程中也要进行复制,经历一系列发育过程,称为中心体周期。中心体在G1期末开始复制,到S期,细胞已含有一对中心体,但两者不分开,到G2期,一对中心体开始

36、分离,并各自向细胞两级移动,并参与装配纺锤体。到细胞分裂结束,两个子细胞分离,每个子细胞获得一个中心体2动粒与着丝粒:动粒又称着丝点,是附着于着丝粒上的一种细胞器,着丝粒是指染色体主已缢痕部位的染色质。动粒外测用于纺锤体微管附着,内侧与着丝粒相互交织。每条中期染色体上含两个动粒,分别位于着丝粒两侧。细胞分裂后,两个动粒分别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当细胞再次进入S期后,动粒又会重新复制。CENPE是动粒蛋白质的一种驱动蛋白,在促使染色体与微管连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前中期与微管结合,以后逐渐转移到动粒上。到分裂后期CENPE离开动粒,转移到纺锤体的中间区。CENP-F是一种核骨架蛋白,分裂前期转移

37、到动粒上,分裂后期转移到纺锤体的中间区域,末期再转移到中心体上。着丝粒DNA由卫星DNA构成,着丝粒DNA伸入到动粒内层,称为动粒内层的组成成分。染色体依靠动粒捕捉由纺锤体极体发出的微管。3纺锤体是细胞分裂过程中一种与染色体分离直接相关的细胞器。纺锤体由微管和微管结合蛋白组成,两端为星体,微管分为动粒微管和极性微管,动粒微管一端与中心体相连,另一端与动粒相连。极性微管的一端与中心体相连,而另一端游离。从两级发出的极性微管在赤道处相互搭桥。纺锤体装配涉及到微管在中心体周围装配和已经完成复制的中心体的分离。中心体分离,负向运动动力蛋白与来自姐妹中心体的纺锤体微管结合。借助动力蛋白向微管负极运动,将

38、纺锤体微管牵拉在一起,形成早期纺锤体,这个过程叫染色体列队。正向运动动力蛋白在纺锤体微管之间搭桥,借助正向运动,将纺锤体拉长,负向运动的动力蛋白在细胞膜和星体微管之间搭桥,借助负向运动将中心体进一步拉近两极的细胞膜,纺锤体进一步被拉长。27细胞周期长短测定方法(与10题答案相同吗?)答:有两种方法测定:1脉冲标记DNA复制和细胞分裂指数观察测定法适用于细胞种类构成简单,细胞周期时间短,周期运转均匀的细胞群体。A用3H-TDR饲养细胞数分钟至半小时后,更换培养液,凡是处于S期的细胞均被标记,被标记细胞陆续进入M期,最先进入M期的细胞是被标记的S期最晚的细胞,所以,从更换培养液到开始到被标记的M期

39、细胞开始出现为止所经历的时间为G2时间(TG2),从被标记的M期细胞开始出现,到其所占M期细胞总数的比例达到最大值时,所经历的时间为TM,从被标记的M期细胞数占M期细胞总数50%时,经历到最大值,再下降到50%,所经历的时间为S期时间(ts)。从被标记的M期细胞开始出现并逐渐消失,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再次出现,所经历的时间为一个细胞周期总时间(TC),TC减去TG2MS后剩余的时间为TG1。用3H-TDR标记法测定细胞周期长短的优点是可以测定细胞周期总时间,和各个时期所持续的时间。缺点是放射性同位素对细胞周期有一定干扰,现在用BRDU代替3H-TDR标记细胞。但此方法不适用于复杂的细胞群体组成2

40、流式细胞分选仪测定法这是一种快速测定和分析流体中细胞或颗粒物各种参数的大型实验仪器。从DNA含量着眼,G1期和G2/M期细胞DNA含量固定分别为1C,2C,S期细胞DNA含量介于1C和2C间,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可通过监测细胞DNA含量在不同时间内的变化,从而确定细胞周期时间长短,也可直接标记DNA复制分析细胞周期长短。如果把细胞分选仪和细胞周期同步化相结合,实验结果更可靠。如用药物处理,将细胞抑制在细胞周期中某个特定时期,然后释放被抑制细胞,所有细胞将同步运转。3缩时显微技术:可得到准确的细胞周期时间,分裂间期,分裂期时间28检验点,细胞周期,静止期细胞,核骨架中间纤维,秋水仙素,微

41、管组织中心检查点:在细胞周期G1晚期阶段有一特定时期如果细胞继续走向分裂则可以通过这个时期进入S期开始合成DNA并继续前进直到完成细胞分裂。细胞周期:从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开始经过物质积累过程知道下一次细胞分解结束为止。细胞遗传物质和其他内含物分配两个子细胞。Go期细胞:有些细胞会暂时离开细胞周期,停止细胞分裂去执行一定的生物学功能,这些细胞称静止期细胞或G0期细胞。.微管组织中心:微管在生理状态及实验处理解聚后重新装配的发生处。 中间纤维:即核纤层紧贴内层核膜下,是一层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网络结构,它与胞质中间纤维, 核内骨架相互连接,形成贯穿于核质的骨架体系,由核纤层蛋白构成,在细胞核中起支架作

42、用,为核膜和染色质提供结构支架.29微管装配中心,松驰素,鬼笔环肽细胞骨架松弛素:是微丝特异性结合药物,是真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可以切断微丝,并结合在微丝末端阻抑肌动蛋白聚合,但对解聚酶影响所以可破坏微丝的三维网络.细胞骨架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在细胞质基质中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在细胞核中存在核骨架-核纤层体系。核骨架 、核纤层与中间纤维在结构上相互连接, 贯穿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网架体系。30活性染色体定义和特征答:活性染色体: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特征:1活性染色质具有DNASEI超敏感位点,用很低浓度的DNASEI处理染色质,切割将首先发生在少数特异性位点上,这些特异性位点

43、叫DNASEI超敏感位点。超敏感位点的存在是活性染色质的特点。每个活跃表达的基因都有一个或几个超敏感位点,大部分位于基因5 端启动子区域,5端超敏感位点只出现在基因正在活跃表达的细胞中。超敏感位点是一段100200BP,DNA序列特意暴露的染色质区域。活性基因的超敏感位点建立的启动子附近,并与启动子功能有关,为RNA聚合酶,转录因子或其他蛋白调控因子提供结合位点。2活性染色质在生化上具有特殊性:活性染色质很少有组蛋白H1与其结合;活性染色质的四种核心组蛋白与非活性染色质比较乙酰化程度高;与非活性染色质相比,活性染色质的核小体组蛋白H2B很少被磷酸化;核小体组蛋白H2A很少有变异形式存在;MHG

44、蛋白是染色体非组蛋白中的蛋白质,平均每10个核小体中有一个核小体与HMG14,17结合,其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表明它们有重要功能。31疏松染色质结构.中央结构域答:疏松染色质结构:核小体的散失导致染色质疏松状态形成起始DNA转录,引起核小体散失的原因有:DNA局部结构的改变与核小体相位的影响,当调控蛋白与染色质DNA的特定位点结合时,染色质易被引发二级结构的改变,进而引起其它的一些结合位点与调控蛋白的结合。核小体通常定位在DNA特殊位点而利于转录;DNA甲基化:A/C甲基化/去甲基化(特别是5-mC);组蛋白的修饰改变染色质的结构,直接或间接影响转录活性(磷酸化、甲基化、乙酰化,泛素化;组蛋白赖

45、氨酸残基乙酰基化,影响转录;HMG结构域蛋白等染色质变构因子的影响,HMG结构域可识别某些异型的DNA结构,与DNA弯折和DNA-蛋白质复合体高级结构的形成有关 中央结构域:是着丝粒区的主体,由串连重复的卫星DNA组成,这些重复序列是物种专一的,人染色体着丝粒DNA由卫星DNA组成,能与动力蛋白CENPB结合的DNA称为CENPB框。哺乳类染色体着丝粒区发现CENPABCEF五种动力蛋白,这些动力蛋白和细胞分裂及其调控有关,是高度保守的.32常染色质,异染色质答:间期染色质按形态和染色性能分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常染色质: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

46、染色质。构成常染色质的DNA主要是单一序列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常染色质并非所有基因都有转录活性异染色质: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深的那些染色质。异染色质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 结构异染色质:各类细胞除复制期外,在整个细胞周期处于聚缩状态,DNA包装比在细胞周期中无较大变化的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在某些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原来的常染色质聚缩,并丧失基因转录活性,变为异染色质 33核小体结构要点,核定位信号答:核小体结构要点: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及一个分子H1;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盘状核

47、心结构;146bp的DNA分子超螺旋盘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 组蛋白H1在核心颗粒;外结合额外20bp DNA,锁住核小体DNA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包括组蛋白H1和166bp DNA的核小体结构又称染色质小体。两个相邻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 相连,典型长度60bp,不同物种变化值为080bp;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结构性的,基本不依赖于核苷酸的特异序列,实验表明,核小体具有自组装的性质;核小体沿DNA的定位受不同因素的影响,进而通过核小体相位改变影响基因表达 核定位信号:NLS是存在于亲核蛋白内的一些短的氨基酸序列片段,保证整个蛋白质能通过核孔复合体转运到核内。富含碱

48、性氨基酸残基,如Lys、Arg,此外还常含有Pro。NLS的氨基酸残基片段可以是一段连续的序列(T抗原),也可以分成两段,两段之间间隔约10个氨基酸残基(核质蛋白)。NLS序列可存在于亲核蛋白的不同部位,在指导完成核输入后并不被切除。NLS只是亲核蛋白入核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34核被膜,核孔复合体.半自主细胞器核被膜:位于间期细胞核最外层,是细胞核质间的界膜。结构:外核膜,附有核糖体颗粒;内核膜,有特有的蛋白成份(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核纤层;核周间隙;核孔。功能;构成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避免生命活动的彼此干扰,保护DNA不受细胞骨架运动,所产生的机械力的损伤,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 核孔复合体:是镶嵌在内外核膜融合处形成的核孔上、直径约为120150nm的(略大于核孔)一种复杂结构。它是核质之间交换的双向选择性通道。半自主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会有自己的遗传物质和进行蛋白质合成的全套机制。但组成线绿体叶绿体的各种蛋白质成分则是由核DNA,线粒体DNA,叶绿体DNA共同编码的。 35vesicular transport,开始转移序列,停止转移序列,信号假说,信号肽,初级,次级溶酶体答:膜泡运输: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销售管理

一课资料网交流QQ群:678591818  网站客服QQ:2935355895 copyright@ 2020-2024 www.ek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0048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