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缆工艺培训 绞缆工艺培训 成缆的目的满足多芯要求电缆结构稳定增加电缆柔软度三相磁场抵消 减少损耗成缆的定义 将绝缘线芯按一定的规则绞合起来的工艺 包括绞合时线芯间空隙填充和在缆芯上包带的过程叫做成缆 绞缆工艺培训 材料或半成品导电线芯铜单线应符合GB3953 电工圆铜线 标准 铜单线型号 TR软圆铜线 TY硬圆铜线 TYT特硬圆铜线 绞缆工艺培训 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的导体应符合GB3956 97 电缆用导体 标准 标准种将导体分成四种 第1种 第2种 第4种 第6种 第1种为实芯导体 第2种为绞合导体 第5种和第6种预定用于软电缆和软线的导体 第6种比第5种更柔软 圆形绞合导体可以是紧压的或
2、非紧压的 扇形 瓦形或半圆形绞合导体必须紧压 五芯电缆的截面分为等截面和不等截面 4 1 3 2 两种 不等截面的第四芯 中性线芯 应是主线芯的二分之一 绞缆工艺培训 绞缆工艺培训 绝缘和绝缘线芯导电线芯在挤包或绕包绝缘后 成为绝缘线芯 不同电压等级和规格的电缆 绝缘厚度不同 在电缆中绝缘线芯之间为了有明显区别 常采用不同颜色的绝缘料生产 对于电气装备用电缆 其绝缘颜色一般采用棕 蓝 黑 黄 绿双色 电力电缆绝缘颜色为红 黄 绿 蓝四种 通信电缆的绝缘分色 蓝 橙 绿 棕 灰 白 红 黑 黄 紫其他辅助材料无纺布 电缆用无纺布系以合成纤维为主体经粘含剂粘含而成的非织造布 纤维均匀分布 无霉点
3、杂物和破洞 幅边无裂口 干燥不潮湿 收卷紧密 断裂强度 纵向 不小于50N min 78 4 断裂伸长率 纵向 不小于10 14 厚度 0 15 0 2 0 02mm 绞缆工艺培训 聚酯薄膜和PP带 用聚酯材料经融化压延收卷后 再进行分切而成 薄膜表面平整光洁 不应有颗粒 气泡 褶皱以及脏物 薄膜边缘整齐 收卷紧密 断裂强度不小于160MPa断裂伸长率不小于70 厚度 0 05 0 007mm再生PVC塑料带 PVC塑料带是用塑料经混炼压延而成的 主要用于电力电缆内衬层 厚度 0 030 4 0 01mm抗张强度 不小于6 0N cm2断裂伸长率 不小于125 绞缆工艺培训 防火包带 即在火焰
4、直接燃烧下 能保持电绝缘性能 用于制作耐火电线电缆的耐火绝缘层 如耐火云母带 阻燃包带 具有阻止火焰蔓延的性能 单在火焰中可能被烧坏或不具绝缘性 用作电缆的绕包层 以提高其阻燃性能 如玻璃丝带 添加阻燃剂的高聚物带 阻燃布带等 填充材料 常用的填充材料有聚丙烯网状纤维 塑料管 橡皮条等 对填充材料应与电缆耐温等级相等 应采用吸湿性小的材料 聚丙烯网状纤维丙纤用融熔指数不大于3 5的拉丝级聚丙烯制造 经压延开膜后成网 最后进行加捻收卷 外观 干燥 无污染 无杂质 轻拉成网 网格应均匀规格 膜宽 mm30406090120180270直径 mm22 5344 55 56丙纤应成卷交货 每卷内不得有
5、短头 但允许有不大于原直径的牢固接头 绞缆工艺培训 无尘岩棉绳无尘岩棉绳是以矿石棉加粘和剂加工而成 主要用于阻燃电缆 耐火电缆或其他电缆的填充 也适用于电缆的耐高温覆盖层或编织层 无尘岩棉绳规格是按参考直径表示 主要有2 3 5 6 10 15 18 20等几个系列 无尘岩棉绳的外观应整齐 无缺股 影响使用的油污 无尘岩棉绳应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库房内 禁止雨淋 铠装材料 为使电缆具备抵抗外来机械应力的能力 通常对埋地敷设的电缆采用钢带铠装 对海底电缆或具备一定拉力的电缆采用钢丝铠装等 铠装用材料一般采用钢带 钢丝 复合钢带等 绞缆工艺培训 铠装用钢带铠装用钢带常用镀锌钢带和涂漆钢带 常用规格按厚
6、度分 0 250 3 0 5 0 8mm 镀层应均匀完整 无剥落 裂纹 锈蚀 涂漆钢带的涂层应均匀连续 允许有轻微流挂 擦伤 但不得有大片脱落或漏涂 屏蔽材料 金属屏蔽层的主要材料有铜线 铜带 铝带 复合金属带等 在成缆工序中主要以绕包形式使用屏蔽带 绞缆工艺培训 绞合设备用于成缆的设备 也就是把绝缘线芯绞合在一起 并加以填充 绕包的设备 称为成缆机 成缆设备必须满足的条件 一是使所有单线围绕设备的中心轴作旋转运动另一是使绞合制品作直线前进运动 绞缆工艺培训 成缆机的常用类型一类是放线盘带着单线围绕设备中心旋转的成缆机 另一类是放线盘放在设备中心 而将单线引出并围绕设备中心旋转的成缆机 笼式成
7、缆机结构简图 绞缆工艺培训 管式成缆机盘绞式成缆机 绞缆工艺培训 成缆机结构组成放线部分 这部分是绞合设备的主体 放线盘比较多 占设备整体的大部分 牵引装置 是绞合设备的拖动部分 有单牵引和双牵引两种型式 现在大多采用双牵引 收线装置 有单独拖动的力矩电机收线 也有机械传动的收线和滑车式收线 拖动系统 系指用电动机来带动机械运动的系统 此外还有定长计米器 电气 液压 气压控制装置和分线板 压模 压型 预扭 绕包 自动停车等装置 绞缆工艺培训 笼绞机的放线部分 绞笼 绞缆工艺培训 笼绞机的放线架 最常见的是摇篮式放线架缺点 放线盘只能从摇篮上面进行装卸 绞笼转动位置不易掌握 绞笼处干不平衡的情况
8、下 线盘对准放线架中心比较困难 优点 结构比较简单 既能容纳线盘 又对绞笼结构起到加强作用 绞缆工艺培训 绞缆工艺培训 常见的退扭办法有连杆退扭和齿轮退扭连杆退扭机构 绞缆工艺培训 管绞机和笼绞机的比较绞线机的牵引装置 轮式牵引和履带式轮式牵引装置 单牵引轮 双牵引轮 绞缆工艺培训 单牵引轮它包括牵引本身 分线设施及传动部份 绞缆工艺培训 双牵引轮 绞缆工艺培训 收排线装置收线部分包括收线架 排线机构 线盘拖动系统及张力控制 上下线盘等设施 排线机构包括传动系统和排线节距调节系统 常用的有螺杆排线装置和光杆装置 绞缆工艺培训 绕包头普通式绕包头 绞缆工艺培训 绕包头平面式绕包头 绞缆工艺培训
9、绕包头切线式绕包头 绞缆工艺培训 绕包头同心式绕包头 绞缆工艺培训 模架和模具并线模架可以前后调节 并线模根据需要可以更换 它的作用是使绝缘线芯并合 绞成圆整的缆芯 成缆采用的模具有并线模 包带模等 绞缆工艺培训 成缆工艺设备选择选用何种成缆设备与成缆制品的结构 截面和外径大小 绝缘线芯根数 绝缘线芯直径以及缆芯制造长度有直径关系 成缆绞合方向大部分产品标准都规定成缆最外层方向为右向 个别采用左向 电缆分层成缆时 其内外层的绞向可以相反 当绞向相同时 其电缆的如柔软度比相反方向的要好 绞缆工艺培训 成缆方向判断将绝缘线芯缆后 水平放置向前看 如果是左旋为左向 右旋即为右向 生产过程中 从收线端
10、面向绞笼 绞笼顺时针旋转 绞出的线芯为右向 反向则为左向 判别已成缆的缆芯可用手去判断 四指并拢拇指叉开 四指与缆芯轴线平行 拇指所指方向与缆芯单线斜向一致 如果使用的左手 则为左向 如果使用的是右手 则为右向 绞缆工艺培训 绞合工艺参数绞合节距单线沿绞线轴线旋转一周所前进的距离叫绞合节距 节距与直径之比叫节径比或节距倍数 绞缆工艺培训 成缆节距测量 将缆芯拉直 任选一根绝缘线芯 在同一平面上测量其起点与该线芯旋转一周后的终点的长度 为了测量的正确性 应多测量几个节距 对于小节距小规格的缆芯 可以测量一米长度缆芯的节距数量 用该两个数值相除 即可得出该缆芯的节距 绞缆工艺培训 绞入系数在绞线的
11、一个节距内 单线实际长度与绞线节距长度之比称为绞入系数 以K表示 其值为K l h 绞入系数与节距比的平方成反比 绞入率就是在一个节距内 单线实际长度和绞线节距长度的差值与绞线节距长度之比率 计算公式为K L h h 100 绞缆工艺培训 成缆外径计算等圆绝缘线芯成缆外径计算D dk式中 D成缆外径 k成缆绞合外径比d绝缘线芯外径 绞缆工艺培训 三芯电缆外径计算D 2OE 2 EA AO 2 d 2 AO AO AG cos d 2 COS30o d 2 3 2 0 577dD 2 d 2 0 577d 2 154d 绞缆工艺培训 四芯电缆外径计算D EF EB BD DFD d 2 BD d
12、 2D D BDBCD中 BD BC cos d COS45o 2dBD 1 414dD d 1 414dD 2 414d 绞缆工艺培训 扇型线缆芯计算主要有两芯 180o 三芯 120o 四等芯 90o 不等四芯 100o 四种结构形式 绞缆工艺培训 扇型线缆芯计算D Mh式中 h 绝缘线芯扇形高M 外径比成缆外径的测量 应用游标卡尺在同一截面上垂直测量两点 取其平均值 绞缆工艺培训 成缆节距计算成缆机的节距 h V N1 1000mm当线速度固定时 绞笼转速快 绞合节距小 反之则反之 绞笼转速恒定时 线速度快 则绞合节距大 反之则反之 成缆包带宽度计算包带的宽度取决于成缆直径和包带绕包角
13、而绕包角的大小又取决于绕包节距 绕包节距 牵引速度 绕包头转速 V N2包带宽度 绕包节距 重叠宽度 COS绕包角度 H2 e COS tg H2 D 绞缆工艺培训 举例 以RVVZ3 95mm2软电缆成缆外径 从结构表中或实际测量所得 其绝缘扇型高度为15 2 16 0mm 取其平均值h高为15 6mm 所以D 2 11 15 6 32 9mm 成缆节距选择从产品规范可知 成缆节距比为38 40范围 则其成缆节距L 38 40 32 9 1250 1316mm 查齿轮档位节距表 取L 1263mm 选择绞笼变换齿轮A B 22 74 线速度档位6 89m min 3 包带宽度计算根据结构表要
14、求 重叠率为25 约6mm 带厚为0 2mm 查齿轮速度节距表与成缆节距相一致的选择 绕包头档位取 3档 转速为162 绕包节距为43mm 绕包角正切为tg 43 3 14 32 9 0 416 22o35 23o包带宽度b 43 6 cos23 45mm通过上述方式就可以算出不同规格的成缆节距 包带节距 包带宽度以及相应的交换齿轮 绞缆工艺培训 填充 包带和铠装成缆填充的主要作用是 1 保持缆芯的圆整 从而保证电缆外形圆整和表面光滑 2 使成缆线芯结构稳定 3 用便宜的材料填充可以节约价贵的橡皮或塑料 4 中心填芯还起到机械缓冲作用 增加电缆的抗冲击和挤压性能 要求填充的材料性能与电缆的工作
15、温度相一致 要求不能促使与其接触材料的性能发生 而且要求不吸水 成缆间隙 二芯 2 0 785d2三芯 间隙3 0 417d2 中心0 04d2四芯 间隙3 0 315d2 中心0 215d2 绞缆工艺培训 成缆包带绕包带层 在成缆机上绕包的垫层 隔离层等统称为绕包层 包带的目的 1 工艺的需要a 防止护套工艺时 缆芯发生松股起笼现象 b 防止绝缘之间 尤其是绝缘与护套之间粘合 2 结构需要a 屏蔽电缆的导电层 b 铠装电缆的内衬层 3 性能需要增加电缆的柔软性 成缆总包带增加电缆弯曲时的滑移 4 保持缆芯的稳定和圆正 绞缆工艺培训 绕包有三种形式 重叠绕包是指后一圈绕包带有一部分压在前一层绕
16、包带上 这种绕包方式绕包紧密 但外形不平正 重叠部分较厚 间隙绕包是指前后圈绕包带彼此不接触 有一间隙 这种绕包弯曲性能好 一般采用双层绕包 衔接绕包是指绕包带彼此相衔接 这种绕包方式在电缆弯曲时 包带之间容易插入打折损坏缆芯 铠装层 铠装层主要作用是防止电缆在敷设过程中或运行过程中遭受可能遭到的机械伤害 以确保电缆的使用寿命 铠装层主要由钢带或钢丝构成 钢带铠装方式一般采用左向双层间隙绕包 绕包间隙不大于带宽的50 且内层钢带的间隙应为外层钢带靠近中间部位所覆盖 绞缆工艺培训 绞缆的质量控制开车前的质量控制1 在未装夹线芯前 应根据设备检查的要求 检查设备情况 必要时启动设备进行试运行 检查
17、各相关部件的运行情况 各类保护开关是否有效 2 对绝缘线芯上机装盘前必须检查是否有合格票签 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复查 绝缘线芯表面清洁无损伤 3 应按工艺规定 按色别或编号顺序排列 排列一般定为顺时针 一般为红 黄 绿 蓝 黑或0 1 2 3顺序排列 4 应按工艺规定选配好交换齿轮或节距档位 以及合适的收线盘 模具等 5 绕包材料 铠装材料 屏蔽材料应按工艺要求选择 绞缆工艺培训 绞缆的质量控制成缆过程的质量控制1 设定好绞合节距和绞合方向 将线芯逐步穿好并与导引绳连接引入到收线盘 2 低速启动设备 3m min 运行一定长度 停车后检查节距 绞向等 同时对设备的运行情况再作一检查 以确定完好 3
18、 待确认符合要求后再正常开车运行 在运行过程中 不得私自离岗 应巡回检查成缆外径 外观等并按半成品检验规范要求记录 4 成缆应填充应饱满 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以保证电缆外形圆整 4 成缆外径应经常进行测量 并在工艺控制范围内 1mm 绕包带重叠率应符合要求 一般不小于25 5 成缆过程中允许接头 分头处两头必须有明显标记 对于小电缆其接头应对其他线芯进行短路连接 对于大电缆分头长度不超过1m 6 排线的节距应与缆芯尺寸和收线速度相适应 严禁严重的交叉排列 线盘不能装得过满 一般应低于盘边50 100mm为宜 卸盘时应注意防止碰伤线芯 绞缆工艺培训 完工后的质量控制1 对每盘下机后
19、的缆芯应认真填写流水卡及各类报表 以确保半制品流转质量 2 对每盘缆芯下车后应再次核实是否符合要求 并按指定地点摆放 3 工作结束后应关闭电源 以防止他人误操作引起设备故障 4 清除现场多余的材料 以防止混用 5 如遇交接班 应将本班运行情况和未完成情况如实移交下班接班人 绞缆工艺培训 成缆的缺陷与预防线芯绝缘损伤原因 1 线芯下盘后运输过程中机械损伤2 成缆操作不当扭伤3 扇形角翻转 预扭压轮损伤 4 压模内表面有毛刺或缺损 5 绝缘外径粗 在导线模或预扭轮处带伤 6 放线盘导线轮卡死 7 放线张力大 导线轮中拉伤 8 配模过小或压模中心没有对正 绞缆工艺培训 成缆的缺陷与预防绝缘线芯上错或排列错误原因 操作员工粗心 搞错 扇形绝缘线芯翻身原因 1 预扭角度不符要求 2 预扭压轮未压紧 3 并线模过大 成缆节距不符要求原因 1 绞笼交换齿轮不准确 2 牵引节距档位不正确 3 缆芯在牵引轮上打滑 绞缆工艺培训 成缆的缺陷与预防成缆外形不圆整 有油条形原因 1 压模过大2 线芯进模角度不合适3 填充不饱满4 成缆节距过大5 放线张力不均衡成缆外径均匀度超差或导线拉细原因 1 成缆节距大2 填充过于饱满3 绕包材料过厚4 放线或收线张力太大 绞缆工艺培训 成缆的缺陷与预防绕包带间隙或重叠率超出范围原因1 带材宽度不符合要求2 绕包节距档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