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与都江堰2-20.ppt

上传人:惹人阿 文档编号:4818124 上传时间:2021-11-25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2.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丁宝桢与都江堰2-20.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丁宝桢与都江堰2-20.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丁宝桢与都江堰2-20.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丁宝桢与都江堰2-20.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丁宝桢与都江堰2-20.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年2月,陈渭忠主讲,丁宝桢与都江堰,开篇语:四个小故事,丁宝桢与一道川菜,丁宝桢杀一个太监,丁宝桢建一支船队,丁宝桢微服赴任,故事之一:丁宝桢与一道川菜,故事之一:丁宝桢与一道川菜,A、宫爆鸡丁 B、宫宝鸡丁 C、宫保鸡丁,丁宝桢文武双全,同治皇帝赏赐一品花翎,加封太子少保衔。“宫保”是对太子少保的尊称。丁宝桢生活简朴,常常是一盘花生米下酒。还把剩余的花生米、葱节节、干海椒混在一起炒鸡丁,香嫩可口,后来传到街市餐馆里,就把这道菜称为“宫保鸡丁”。,故事之一:丁宝桢与一道川菜,宫保鸡丁,故事之二:丁宝桢杀一个太监,A、李莲英,安德海,张 兰 德,C、张兰德 (小德张),B、安德海 (小安

2、子),故事之三:丁宝桢与一只船队,丁宝桢路过三峡,见急流恶浪冲翻行船、吞噬人命。回济南后,将多年积蓄的万两白银捐献川鄂 两省,组建红船队,抢险救人。,故事之四:丁宝桢微服赴任,光绪二年(1876年)丁宝桢由山东巡抚迁任四川总督。由龙泉驿乘小轿,便装简从,微服赴任,让齐聚牛市口恭迎总督的文武百官落空而回。,丁宝桢印象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好善乐施 生活简朴 勇于改革 敢于负责 执政为民的好官,丁宝桢简历 丁宝桢(18201886年),字稚璜,贵州省平远县人,咸丰三年(1853年)为进士,先后任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山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任四川总督,光绪十二年(1886

3、年)死于任所。主蜀十年,整肃吏治,重视教育、发展实业,改革盐政,为民治水,政绩卓著。,1,光绪三年大修都江堰的纷争,1.1 都江堰年久失修,都江堰创建至今已2270年,都江堰长盛不衰的主要经 验有两条,一是完善的管理制度,一是常年的维修制度。 都江堰管理制度:分官堰及民堰、干渠(干河)由政府管理称官堰,支渠及以下各级渠道由民间管理称民堰。 都江堰维修制度:分岁修及大修,每年一度的小修,称“岁修”,若干年一次的大规模整修,称“大修”。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屡遭列强入侵,国库空缺,经费紧张,自道光七年(1827年)都江堰大修以后,至光绪二年(1876年),已半个世纪再未大修。,

4、1.2 民众“索水事件”频繁发生,由于都江堰年久失修,渠道垮塌淤塞,灌溉用水困难,洪水冲毁农田,民众向官署衙门的“索水事件”频繁发生。丁宝桢在光绪三年给给朝廷的奏折中称:“成属十数州县,向于三、四、五、六等月,必有数次向督署及成绵道署索水,他署并不过问。其索水情状,则皆聚众至千余人,哄堂塞署,任意叫嚣。官吏出而劝导,辄加殴辱。即总督、道员、亦只忍受不敢出问”。“臣从未睹此横暴情形,深为骇异。及询之地方文武,始悉此风,数十年来,积贯如此”。“臣既见百姓要水之凶横,又闻离堆之危险,若再仍前膜视,何堪自问”。,1.3 丁宝桢奏请大修都江堰,光绪二年冬,丁宝桢任四川总督,光绪三年春,亲历“索水事件”,

5、亲闻治水呼声;九月,轻骑简从,率成绵龙茂道丁士彬,随带熟悉水利之员,亲赴灌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十一月二十八日,以“为勘明成都府属之都江堰关系十数州县水利,频年江流泛溢,冲毁农田,现拟筹款修理事”为题,上奏朝廷,请求大修都江堰。,1.4 都江堰大修工程概况,经朝廷批准后,都江堰大修工程于光绪三年(1877年)十二月动工,次年三月中旬竣工,共耗资银十二万九千四百四十余两,由成绵龙茂道丁士彬、灌县知县陆葆德具体负责施工,部分工程将 “笼石”改为“砌石”。,1.5 人字堤遭水毁,不幸的是大修工程竣工后仅仅两月,五月中旬,岷江大水,部分大修工程遭水毁,主要为飞沙堰以后的人字堤,冲毁堤身三十七丈有奇(约

6、合124米)。七月初八,丁宝桢向朝廷奏报岷江大水的雨情、水情与灾情,称“下游省城及各属民田毫无损坏”,朝廷难以凭信,派员入川调查。,1.6 军机大臣恩承、童华赴川调查及结论,光绪四年十二月朝廷派军机大臣恩承、童华赴川调查。光绪五年正月将调查结果上奏朝廷,称:“笼石一法,我朝二百余年,从未有更易者。惟此次大修都江堰,卷载系将旧铺笼堤透底揭去,改用石工,先将河身挖深数尺,加桩填石,贯铁漫灰,并加宽加厚。”“石工壁立,逼水激冲,遂将新堤一百三十丈冲刷过半”。将人字堤冲毁归咎于“ 擅改祖制,易笼为石。”,1.7 丁宝桢等三人受处分,朝廷同意恩承、童华的调查结论,是年二月十二日,朝廷谕:“丁宝桢办理堰工

7、事务,又值经费支绌之时,宜如何尽心区划,谨慎兴办。乃凭听丁士彬之言,并不详细考察,率更成法,发帑兴工,以致被水冲刷实属办理乖方。” 并责成吏部议处。 “吏部”研究后提出处分意见,光绪五年二月经朝廷批准,丁宝桢降三级留用;丁士彬与陆葆德革职(撤职),并赔偿人字堤工程实支银2万2千3百两,限两年交清。,按清朝旧例,凡修办堤工,宝瓶口水则在16画以上水毁者,属自然灾害,免予罚赔;水则在16画以内水毁者,属质量事故,由承办官员及工头罚赔。光绪四年的洪水,水则达22画,(属特大洪水),理应免赔,但因“易笼为石,改变祖制,”仍然罚赔。,1.8 清朝承办河工罚赔规定,什么叫“水则”?水则就是刻于宝瓶口离堆崖

8、石上的水尺(见渠首图),是古代简易水位观测站。都江堰水位观测可上溯至建堰初期,相传李冰作三石人立于水中,并与水神相约:“水枯不低于石人足,水大不超过石人肩”。离堆崖石上刻立水则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宋史、河渠志岷江,一尺为一画,宋朝的水则仅10画,元代为11画,清末已达22画,民国增至24画。16画为洪水警戒水位。,1.9 关于“水则”,转绘自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灌县志,水则,1.10 大修都江堰效益显现,光绪三年丁宝桢大修都江堰后,经光绪四年、五年的实践检验,效益逐渐显现:一是灌溉效益,二是防洪效益,三是复耕效益。下面是丁宝桢的三道奏折。,此次大修,一面挑深江身,“一面将挑出江身之大小碎石

9、,即以培修堤岸”。“江身既无淤塞,水流自行畅利。故民田只受灌溉之益,而绝无冲没之患也”。“现在秋收已毕,成属实计八分有余,米价自七月中旬至今,较六月以前,减落十分之四”。 丁宝桢奏折( 光绪四年九月初八),都江堰大修后,各堰层层消纳, “但有灌溉之利,绝无泛滥之患。非但各州县并未报灾,即向来久经淹没之二十余万亩,并有涸复播种之处”。“合计去今两年从前被淹之田,已涸复八万二千九百余亩”。“由此以观,今日堰工,比较前数十年,利害悬殊,似有成效”。 丁宝桢奏折(光绪五年九月二十三日),“今堰工修理已经两年,堤无冲缺,田无被淹,年丰谷贱,迥异从前,田家者流,毫无异议”。 丁宝桢奏折(光绪六年四月十六日

10、),光绪六年五月一日朝廷谕军机大臣等:“堤堰保卫民田,大利大害,关系甚重。该署督惟当实力实心,认真经理,以期经久可行。固不可忧谗畏饥,稍易初念;亦不可刚愎偏徇,自护已非。朝廷实事求是,丁宝桢将来功罪,总以有无成效为断,不在此时之剖辩也,懔之慎之”。 谕旨言简意赅,既是对大修都江堰的肯定,又是对丁宝桢的勉励。 为持续两年的争议画上句号。,1.11 朝廷为都江堰大修是非争议划上句号,丁宝桢如释重负,豁然开朗,登上二王庙,遥望滚滚东流的江水,写下二王庙抒怀。诗中最后一句意味深长,既有改革济世之慷慨,又有坎坷艰险之感叹! 二王庙咏怀 龙门凿后大河通,告锡元圭报德崇。 别导江流分内外,全将地力遍西东。

11、蜀人庙祀由来久,秦代山川尚此同。 善创何人能善述,兴怀救弊恨无穷。,1.12 丁宝桢登二王庙咏怀,1.13 丁宝桢大修都江堰是非之争的三个焦点问题,光绪三年丁宝桢大修都江堰遭水毁后,是非之争延续两年,焦点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 (1)光绪四年岷江上游特大洪水,成都平原何以灾情很轻?是不是丁宝桢有意隐瞒灾情,欺骗朝廷? (2)人字堤垮塌是自然灾害?还是责任事故?该不该追究丁宝桢等人的责任?该不该受惩罚? (3)如何评价丁宝桢对都江堰工程结构的改革?“笼石”与“砌石”孰优?孰劣?,2,关于光绪四年洪水成都平原水情与灾情辩析,光绪四年的洪水属哪种类型的洪水? 光绪四年岷江洪水很大,成都平原灾害何以很轻

12、? 丁宝桢是不是隐瞒灾情,欺骗朝廷?,2.1 丁宝桢是否隐瞒灾情,欺骗朝廷?,光绪四年五月,岷江特大洪水后,七月初八日丁宝桢奏称:“下游省城(指成都市)及各属民田毫无损坏”。 八月十二日朝廷谕:“兹览该督所奏情形,是都江堰泛涨异常,与朝廷所闻无异。为水势高过堤身,浊流汹涌,历时将及一月。沿江田庐,必多淹没。且从前盛涨,下游已成泽国。此次水大于前,据称沿江民田均无冲损,殊难凭信”。“丁宝桢当严饬丁士彬,认真履勘,据实禀报,再行详细奏闻,不准稍有粉饰”。 是不是丁宝桢有意隐瞒灾情,欺骗朝廷呢?辨析如下。,2.2 成都平原的洪水类型,2.3 成都平原洪水类型之一:岷江上游洪水,岷江上游汶川至都江堰河

13、段(含杂谷脑河)地处鹿头山暴雨区,岷江上游洪水主要由此区间暴雨形成。由于都江堰渠首有分水、泄水、节制的功能,进入宝瓶口的水量有限,故岷江上游洪水主要受灾区域是金马河沿线,而不是成都平原。,例1前蜀武成三年(910年)岷江洪水。 蜀朝庚午夏,岷江泛涨,大堰移数百丈。是时,新嘉眉水害尤多,而京江(指府河、南河)不加溢。 前蜀杜光庭录异记,例2宋开宝五年(972年)岷江洪水。 开宝五年王申秋八月,岷江暴涨,惊波怒涛,声如雷吼,都江堰水入新津江(金马河),时嘉眉州漂溺至甚,而府江(府河)不溢。 宋黄休复茅亭客话,例3:光绪十三年(1887年)岷江洪水,民间称为“水打草坡”。 丁亥初秋,霖潦大涨,向之长

14、虹亘空者,荡然无存。 朱饧莹重修安澜桥碑 不料于光绪丁亥七月十日,因降滂沱之雨,至天崩地裂,溪水泛滥。 草坡河口路碑,例4 光绪十六年(1890年)岷江洪水,该年发生泥石流山洪,民间称为“水打桃关”。 大不幸,光绪庚寅岁五月十二日寅卯刻天降洪水孽龙出,五六百尺之峰源头走,数年之墓尽赴江中。 桃关沟山中墓碑 年逢庚寅匝地起波涛,鱼鳖登床蛙上灶,把足足的一千余人断送与蛟龙饱。 董湘琴松游小喝,例5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岷江洪水 光绪三十年夏,岷沱来源会发,上涨漫溢,内江九州县田亩几遭淹没。因水力迅猛,由人字堤冲裂数十丈,湃入外江,于是崇庆、温江、双流等州县全罹水灾,冲刷田庐无算。 清宫档案锡良

15、遗稿 十二月辛未(二十七日),四川总督锡良奏:成都府属都江大堰,岁久失修,冲决成灾,拟筹款修复,以弭水患。下部知之。 清德宗实录,例61964年岷江特大洪水 1964年7月22日岷江特大洪水,为紫坪铺水文站建站70多年实测最大洪水,都江堰志记为6400立方米/秒,省水利院洪水调查为7700立方米/秒。金马河沿线11.55万亩农田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以上。与此同时,临近的湔江流域大洪水,洪峰流量3920立方米/秒,彭县29个乡(镇)受淹,4.8万亩农田受灾。暴雨集中在岷江及湔江龙门山区,成都平原降雨较少,灾害很轻,望江楼水文站洪峰流量仅332立方米/秒。,2.4 成都平原洪水类型之二:区

16、间暴雨洪水,暴雨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从而导致江河泛滥,平原积水,形成严重洪涝灾害。区间暴雨型洪水,出现频繁,危害严重。受灾地区为成都平原各县。,例7唐总章二年(669年)成都大雨水。 “总章二年,益州六月十三日降雨至二十日,水深五尺;其夜暴雨,水深一丈以上。坏屋一万四千三百九十区,害田四千四百九十六顷“。 后晋张昭远、贾纬旧唐书五行志,例8前蜀王建通正元年(916年)成都大雨水。 “成都大霖雨,祷于奇相之庙”。奇相庙即江渎池。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例9前蜀王衍乾德五年(923年)成都大雨水。 乾德五年四月十九日,王衍出游浣花溪,龙舟彩舫,自浣花溪至万里桥,绵亘十里,游人仕女,珠翠夹岸。日方午,暴

17、风起,须叟,雷电晦冥,有白鱼自江心跃起,腾空而去,溺者数千人。 清嘉庆成都县志,例10宋绍兴七年(1137年),成都大雨水。 后三十年,(席)益添世官,以春末视事,夏暴雨,城中渠堙,无所钟泄,城外堤防亦久废,江水夜泛西门,由铁窗入,与城中雨水合,汹涌成涛濑。 宋席益淘渠记,例11明景泰五年(1454年)成都大雨水。 景泰五年七月,成都大雨水,江水泛溢,浸入东城水关,决城垣三百余丈,坏驷马、万里二桥。 明代宗实录,例12二十世纪成都平原的两场特大暴雨洪水 1947特大暴雨洪水,据望江楼水文站实测资料,7日降雨量为366.1mm,主雨段出现在7月4日,日降雨量233mm。7月4日望江楼水文站洪峰流

18、量为1120m3/s,重现期为100年。都江堰渠首流量为2230m3/s, 为一般洪水,经宝瓶口入内江流量为540m3/s。 1981年7月13日特大暴雨洪水。据望江楼水文站实测资料,7日降雨量为328.8mm,主雨段出现在7月12日至7月13日,24小时降雨量273.7mm。7月13日望江楼水文站洪峰流量1050m3/s,重现期为70年。都江堰渠首流量为2240m3/s, 为一般洪水,经宝瓶口入内江流量为547m3/s。,2.5 成都平原洪水类型之三: 岷江上游洪水与区间暴雨洪水相遇型,暴雨同时发生在岷江上游与成都平原,从而造成岷江上游洪水与成都平原的洪水相遇。这种类型的洪水出现机率虽然较小

19、,但造成的危害很大。,例13:后蜀广政十五年(952年)特大洪水。 后蜀广政十五年(952年)六月朔日,蜀后主宴教坊,徘优作二龙斗。须臾,天昏地暗,大雨雹。明日,灌口奏岷江水涨,锁孽龙处铁柱频憾。其夕,大水漂(成都)城,坏延秋门,深丈余,溺数千家。 北宋张唐英蜀梼杌,例14清乾隆九年(1744年)特大洪水。 本年四川地方,前称雨水不调,不意六月十八日戌刻(7月27日19时左右)急降大雨,至十九日,时下时止,迨至半夜,复下大雨,直到二十日午时(7月29日12时左右),雨势如注,积水渐盈。兼之山水陡发,上游之都江堰泛涨,郡城南北二河(指府河、南河)不能容纳,众流汇集,遂灌入郡城御河,泛溢地上。以致

20、郡城内外居民附近河干者,多有水浸入屋内。其中,间有冲塌房屋,溺毙人口,并城墙倒塌数处,贡院坍塌,墙垣、号舍以及种植秋禾亦被淹没。 清宫档案纪山奏折,2.6 成都平原洪水类型之四:融雪洪水(桃汛),春末夏初,气温骤升,冰雪消融,再遇较大降雨,形成成灾洪水。因发生在桃花盛开季节,故称为桃汛。岷江上游有雪山草地,桃汛时有发生,但洪峰流量不大,危害较小。,例15岷江上游三次融雪洪水。 民国14年(1925年)3月,灌县雨水为灾,古溪沟水卷入筒,高数丈。 1965年4月22日,岷江上游桃汛,流量达874 m3/s ,冲决沙黑等河笼埂。 1995年5月20日,岷江上游桃汛,洪峰流量达17810 m3/s

21、。 成都水旱灾害志,2.7 成都平原洪水类型之五: 堰塞湖溃决突发型洪水,岷江上游地处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及地质灾害频繁,造成山体崩塌形成堰塞湖(海子)。堰塞湖一旦溃决,形成突发型洪水。此类洪水出现机率很小,但造成的危害极大。,岷江大海子,唐家山堰塞湖,例16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孟董沟堰塞湖溃决,都江堰洪水。 清康熙丙戌(1706年)秋,孟董沟(杂谷脑河支流)有二物如牛相斗,山为之崩,横截谷口,水不得流者三载,弥漫浸淹,逆上数十里,官民惊恐。戊子(1708年)淤决水发,威、保城郭皆没,水至灌口,尚涌起三、四十丈。所漂木石壅塞离堆,堰口水逆,趋外江东南下,不复北流,成都诸堰得以无害。 民国

22、灌县志摭余记,例17民国22年(1933年) 叠溪堰溃决,岷江特大洪水。 民国22年(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茂县叠溪镇发生7.5级地震,叠溪古城顷刻被崩塌的山体埋葬,在岷江干流形成三座堰塞湖,称沙湾海子(大海子)、大桥海子(小海子),叠溪海子(叠溪堰)。在岷江支流形成10座堰塞湖。地震后45天,1933年10月9日夜7时,叠溪海子突然溃决,满湖积水汹涌而下;两小时后,滚滚洪流,直抵茂县;半夜通过威州(汶川);次日凌晨洪峰到达灌县。据紫坪铺洪痕推算,洪峰流量 约10200m3/s,造成亘古以来未有之奇灾。据当年报纸记载,灌县死亡5000余人,无家可归8600余人,大水灾遍及汶川县16个

23、场镇,死亡三四千人。,2 .8 光绪四年岷江洪水的水情与灾情辨析结论 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光绪四年的洪水属岷江上游型洪水,成都平原区间暴雨不大。兼之光绪三年大修都江堰时,疏淘了河渠水系,提高了排洪能力。故“下游省城及成属民田毫无损坏”。丁宝桢并没有隐瞒灾情,并没有欺骗朝廷。,3,关于人字堤垮塌辩析,人字堤垮塌是自然灾害?还是责任事故? 人字堤垮塌是坏事?还是好事? 该不该问责丁宝桢、处分丁宝桢?,3.1 人字堤的功能,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与外江,在内江右侧布设了三条溢洪通道: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人字堤位于飞沙堰与离堆之间,为距离宝瓶口最近的一处侧向溢洪道,因护堤形如“人”字,故名。

24、 丁宝桢对人字堤的功能有精辟的见解,他说:“缘人字堤之为用,春令则借以蓄水之不足,夏涨则借以泄水之有余,与别河堤借以束水攻沙迥别” 丁宝桢奏折(光绪六年四月十六日),清宣统二年都江堰渠首图,3.2 光绪四年五月岷江洪水水情,“乃自五月十七八连日大雨,至十九日辰刻,江水陡涨一丈九尺有奇(约6.4米)。满江浊流,水黑气腥。离堆以下,声如牛吼。而恶浪欣腾,漩涡喷起。上流连抱大木,及长可丈余之巨石,随波直下。 ” 丁宝桢奏折(光绪四年七月初八) “光绪四年五月中旬,连日大雨。松潘、懋功厅等处,蛟水大发。于十七、十八、十九等日,江水陡涨至一丈八九尺(约6米),拱木巨石,随流滚下。色黑气腥,纵横鼓荡。声如

25、牛吼,惊心骇目”。 丁宝桢奏折(光绪五年十一月) 由上述两道奏折可以判断光绪四年五月岷江洪水为泥石流山洪。,“惟五月二十一日巳刻(约10时),内江离堆以前之水,涨高一丈七八尺有奇,气色腥黑,屹如山立,不上不下。灌城居民惊心骇目、呼号不绝。但闻离堆脚下声如牛吼,满江洪涛澎湃,有同雷震。历时许,至申正(约16时),涛头忽转向人字堤喷击,声如电掣,立将人字堤后第三道湃缺所筑护堤之金刚墙击塌三丈余。水势豁然,由此奔赴外江、分流中江,始就平顺”。 丁宝桢奏折(光绪四年九月初八) 这段奏折说明五月二十一日,岷江出现第二次洪峰,宝瓶口水位再次猛涨,相持约6小时后,将人字堤冲决。,3.3 人字堤垮塌过程,3.

26、4 问题讨论,1、人字堤垮塌是否由于“笼石”变为“砌石”? 2、人字堤垮塌是自然灾害?还是责任事故? 3、人字堤垮塌是坏事?还是好事?,洪水在宝瓶口前持续约6小时后,将人字堤冲决,人字堤发挥了非常溢洪道的作用,洪水由缺口泄入外江,自此“水势豁然”,“始就平顺”。从而保障了宝瓶口的安全,减轻了内江的灾害。所以人字堤被冲毁是好事,而不是坏事。,3.5 人字堤垮塌是坏事还是好事?,3.6 丁宝桢该不该受处分?,既然人字堤承担了非常溢洪道的功能,当岷江出现特大洪水时,将人字堤冲垮就是必然的结果。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及1964年的岷江特大洪水,人字堤都被冲垮。按清代关于

27、都江堰工程罚赔的规定,本不应罚赔。故丁宝桢等3人为此受到处分及罚赔是冤案和错案,后来实际上已经平反。,“笼石”的优点与缺点 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的历程 丁宝桢“易笼为石”的评价,4 关于“笼石”与“砌石”之辨析,4.2 “笼石”的优点与缺点,优点:“笼石”就地取材、成本低廉、施工简便,且系柔性结构,能较好的适应变形,对地基要求较低,故两千年一直是都江堰传统工程技术。,缺点:装石之笼,浸泡水中,日晒雨淋,易于腐朽,既耗资,又费工。清代渠首岁修,额定竹笼13000余条,年需竹料约170万斤,民众负担沉重。,西山大竹织万笼, 船舸载石来无穷。 陆游视筑堤,陆 游 像,4.3 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历程(元

28、代12061368),元至元三年(1266年),陕西按察副使李秉彝大修都江堰,采用砌石工程,是为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之始。,后至元六年(1335年),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大修都江堰,将鱼嘴及诸堰全面改为砌石结构,并在鱼嘴上用铁6000斤铸大龟镇水。,吉当普 像,4.3 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历程(明代13681644),长达276年的明代,一直存在“笼石”与“砌石”的激烈争论,都江堰大修交替使用两种方法。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川按察司主管水利的佥事施干祥大修都江堰,采用砌石结构,并铸造铁牛两头,首尾相连,形同人字,用作分水鱼嘴。,施千祥像,4.3 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历程(清代16451911

29、),清代266年里,采用“笼石”,一遵旧制,从未更易 。唯有丁宝桢大修都江堰,易笼为石,都江堰工程技术改革停滞两百多年后,重新启动。,4.3 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历程(民国),民国22年(1933年)叠溪堰溃决,都江堰渠首冲毁。1935年,川政统一,省主席刘湘决定重修都江堰渠首工程,由新组建的四川省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张沅主持重修工程,1935年冬动工,1936年春竣工。采用砌石结构,取得全面成功。,张沅像,4.4 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的关键技术问题,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起始于元代初期(1266年),成功于民国时期(1936年),其间经历了670年的漫长历程。何以步伐如此缓慢呢?有两个关键的问题,一

30、是砌石的胶结材料问题,二是砌石结构的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问题,都是在上世纪30年代才得到解决。,4.5 丁宝桢改革都江堰工程结构评价,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在清朝停滞了二百余年后,丁宝桢承前启后,继续改革,并部分取得成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鱼嘴改为砌石结构,并在两侧铺竹笼保 护基础,基本经受住光绪四年洪水的考验。 (2)蒲阳河与柏条河之间的太平桥石鱼嘴用至民国期间。后人称为丁公鱼嘴。 (3)人字堤垮塌的根本原因是超标准洪水所致,与工程结构无关。,“意至美而法未尽善” 全泽太平桥石鱼嘴(丁公鱼嘴)记,蒲阳河与柏条河之间的丁公鱼嘴,结束语:堰功道上十二贤,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积劳成疾

31、,溘然辞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丁宝桢主蜀十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效斐然,政绩卓著。丁宝桢执政为民的理念,锐于改革的勇气、深入实践的作风,敢于负责的精神,为官清廉的品格,风范长存,令人景仰。,丁宝桢辞世后,朝廷闻之,悼惜殊深,赐丁宝桢太子太保衔,谥文成。礼部奏请将丁宝桢和曾国藩、左宗棠等同举为中兴名臣。,丁宝桢辞世后,四川、山东、贵州三省百姓,无不悲恸惋惜,纷纷建祠祭祀。朝廷同意山东省奏请,将其灵柩运至山东历城(今济南),与先逝夫人合葬。,丁公祠纪念碑前楹联刻石,四川人民感激丁宝桢主蜀期间治理都江堰的功绩,在二王庙建丁公祠,立纪念碑。1933年被叠溪堰溃坝洪水冲毁后,于二王庙后殿塑像祭祀。,清末,成都府水利同知钱茂将历代有功于都江堰的110人治水事绩编辑成都江堰功小传,丁宝桢名列其内。2020年11月,于离堆公园建堰功道,两旁排列12位治水先贤,丁宝桢位列其中。,都江堰堰功道丁宝桢铜像,古堰长流,逝者如斯, 治水先贤,永垂青史。,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 > 安全文明施工

一课资料网交流QQ群:678591818  侵权投诉客服QQ:2935355895 copyright@ 2020-2024 www.ek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0048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