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科举制度 一 科举之前的选人制度 一 春秋战国以前世卿世禄制血统世袭 二 春秋战国时期客卿制 从下层军士和平民中选官 三 汉代察举制征辟制1 察举高级官员考察推荐人才出来做官公卿 列侯 太守有资格察举人才 策问对策察举科目 贤良方正秀才孝廉明经 举秀才 不知书 举孝廉 父别居 2 征辟皇帝或高级官员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做官任子制 两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后保举子弟出任郎官 四 魏晋南北朝主要采用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中国的科举制度隋朝 科举制度的创立唐朝 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 科举制度的发展元朝 科举制度的中落明朝 科举制度的鼎盛清朝 科举制度的终结 A原有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弊
2、端严重 隋炀帝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隋文帝 分科举人 一 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 开设进士科 B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二 隋朝 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 598年 七月诏令了 诏京官五品以上 总管 刺史 以志行修谨 清平斡济二科举人 的分科科举制度 隋炀帝时 又扩大了分科范围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 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科举制度从此开创 1 生源和考试手续 1 生源 生徒 和 乡贡 2 手续 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考试 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乡试 地方 省试 尚书省礼部 吏部试2 考试的类型和科目 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 科目主要是秀才 明经 进士 明法 明书 明算等6
3、科3 考试方法 主要有帖经 墨义 口试 策问 诗赋等6种 帖经 墨义 三 唐朝 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代的科考 分为常科和制科 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称为常科 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制科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 一是生徒 二为乡贡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 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 或礼部试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 故又称春闱 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 公元702年 进士及第称 登龙门 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 叫探花宴 宴会以后 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 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 雁塔题名 常科登第后 还要经吏部考试 叫选试 合格者 才能授予官职 唐代
4、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 以博学宏词 被即刻授予 集贤殿正字 如果吏部考试落选 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 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韩愈在考中进士后 三次选试都未通过 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 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 不仅看考试成绩 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 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 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 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 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 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 赋得原上草 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 但是弄虚作假 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我国最早的殿试 为唐武则天载初元年 689年 二月 据 通典 载录 策问贡人于洛载殿 数日方了 只不过 唐代的殿试还没有
5、成为制度 唐代的制科是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科目 制科名目繁多 四 宋朝 科举制度的发展 宋代的科举 大体同唐代一样 有常科 制科和武举 相比之下 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 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 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 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宋代 科目以进士为重 增加殿试 由皇帝亲策 三年一考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 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此 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 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 考官评阅试卷时 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 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 这种制度 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 1 确定殿试制度 皇帝直接控制科举 2 设置 别头试 限制考
6、官权力 3 建立弥封誊录制 防止考官舞弊 4 扩大及第名额 5 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 6 每次考试分三个阶段 乡试 省试 殿试 7 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 主要流程 宋殿试图 告示 五 元朝 科举制度的中落元代的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 科举分为乡试 会试 御试三级 每三年一次 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 第一等是蒙古人 第二等是色目人 指西域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人民 第三等是汉人 第四等是南人 据 元史 选举志 续通考 选举 等书的记载统计 元代共举行科举世16次 仅录取进士1135人 汉族儒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非常困难 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前途渺茫 被迫放弃学业 以至一时 天下习儒者少 明代统
7、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 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 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 到了明代 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 通称监生 监生可以直接做官 明成祖以后 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 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 通过科举做官 明代的科举 分乡试 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 六 明朝 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的改革 1 确定 三年大比 制度 2 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3 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 4 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三年大比 制度 洪武十七年 1384年 正式规定每隔三年 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 每逢子 卯 午 酉年的八月举行乡试 称 秋闱 每逢丑 辰 未 戌年的二月
8、举行会试 称 春闱 这些年头称为 大比之年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童生试 院试 州县级考试 考中者称为 生员 秀才或相公 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乡试 省级考试 每三年一次 八月举行 称 秋闱 考中者称为 举人 其中第一名称为 解元 发榜图 会试 中央级考试 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 试期在春季二月 称 春闱 考中者称为 贡士 第一名称为 会元 进入宫廷参加殿试 殿试 考中者称为 进士 发榜分为三甲 第一甲的三人 称 状元 榜眼 探花 赐进士及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 科举仅进士一科 试卷以八股文体写作 乡试发榜 七 清朝 科举制度的终结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 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
9、视政策 满人享有种种特权 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 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 旗人在乡试 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 只考翻译一篇 称翻译科 清代的科举制度 1 考试科目上 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 2 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三场辛苦磨成鬼 两句功名误煞人 中国的科举制度 自隋唐创立之后 由于它在选拔人才方面比以往选官制度都显得公正得多 所以逐渐趋于鼎盛 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是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出发的 故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某些消极因素 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 科考内容脱离实际的弊端突显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越来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遏制了人们创造力的发挥 慈禧根据张之洞等人建议 于1905年宣布
10、 自丙午科为始 所以乡 会试一律停止 自此 在我国实行达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 二 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一 积极意义 1 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 相对保证官员素质 思想统一于儒学 2 相对客观公正 3 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 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 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 英国的考试制度 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二 消极影响 1 束缚思想 阻碍学术发展 2 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 影响学校教育 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 败坏学风 士风 腐蚀士人思想 科举制丝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 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 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 一旦科考成功 金榜提名 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 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 公平竞争 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 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择优录用 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谢谢